历史开讲
常言道,登高必跌重。
公元1565年,85岁高龄的严嵩,这位曾经权倾朝野、号令天下的明朝“青词宰相”,终于迎来了命运的反扑。在他家被抄查时,搜出3万多两黄金、300多万两白银,还有无数的珍宝古玩。
曾经不可一世的内阁首辅,如今却在权力的暴风雨中落败,面临了空前的崩溃。那一刻,严嵩跪在了吏部尚书徐阶面前,泪眼婆娑,颤声请求:“能否留些钱作为仆人的遣散费?”
他须发皆白,语气充满了无尽的哀求。在场的官员们看到这一幕,纷纷动容,心生怜悯。然而,这其中的暗示却并不难懂——严嵩显然是在提醒徐阶,自己当年曾照顾过你,而如今希望得到些许回报,哪怕是为自己残余的尊严争取一份养老费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,徐阶的眼光更为深邃,早已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。毕竟,严嵩可不是那种会手下留情的人,他如何会对一个曾为自己政敌、权力最大化的敌人施以怜悯?
徐阶以“由皇上定夺”为由,委婉地拒绝了严嵩的请求。尽管严嵩一再以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真迹相送,试图拉拢徐阶,但精明的徐阶并未轻易为所欲动。
当徐阶得知《清明上河图》竟然是严嵩强行夺得之时,他并未心动。即使心生欲望,徐阶却考虑到:一旦收下这件国宝,不仅可能落人口实,还可能导致自己陷入险境,最终难以自拔。因此,他毫不犹豫地指示搜查严府,最终将这幅画和所有抄家的财物一并交给了嘉靖皇帝。
严嵩在被抄没家产后,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积蓄,只带着几件衣物和少量碎银回到了家乡。古人云“衣锦还乡”,但对于严嵩来说,回乡的感觉却充满了屈辱和心酸。
然而,嘉靖皇帝出于对他多年侍奉的感念,特意留下了祖宅和几亩薄田,这让严嵩的晚年并不至于陷入绝境。但时光荏苒,严嵩很快便卖掉了祖宅和田地,渐渐进入了贫困的漩涡。到他晚年时,竟然流落到破庙里乞讨生计,有时甚至为了填饱肚子而偷食墓地中的贡品。如此凄凉的景象,令人不禁为之唏嘘。
87岁时,严嵩因贫病交困去世。这个曾经显赫一时、位高权重的权臣,死后却连一副棺材也买不起,只能用一床破草席将自己的遗体草草裹住,匆匆葬入土中。曾经的荣耀和权力,在此刻化作一抹苍凉。
那么,严嵩为何会有如此惨淡的结局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生平与事迹。
严嵩,1480年出生于江西分宜县,从小才智过人,年仅8岁便能背诵书史,擅长写作,被誉为“神童”。19岁中举,25岁进入仕途,28岁便成为翰林编修。经历了长达10年的病退后,他复职,最终由同乡夏言提携,担任兵部尚书,进入内阁,成为当时权势滔天的内阁首辅。
严嵩不仅文才出众,书法也为人称道,他的诗文清丽、字迹如画,堪称当时一流的书法大家。因此,他获得了“青词宰相”的美名。青词是祭祀文章,用朱笔书写于青藤纸上,常用于道教祭天。严嵩凭借出色的文笔、精湛的书法,得到嘉靖皇帝的宠信,迅速升职,风头一时无两。
然而,正如古人所言“常伴君子如伴虎”,严嵩虽然得宠,但他也深知为皇帝所用的风险。嘉靖沉迷道教修炼,严嵩便常常在皇帝身边,甚至参与尝试各种炼丹药物。以“尝尿官”这一身份著名的严嵩,几乎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。
明朝时,朝政腐败,严嵩更是权倾一时。他利用手中的权力,从吏部、兵部到礼部,几乎掌控了所有重要部门,贪污腐化,敛财无度。尤其在管理考选、外交等事务时,严嵩更是将权力化为金钱,敛财不手软。
其子严世藩更是胆大包天,出售官职,将自己与父亲的财富积累推向顶峰。他们父子贪污的金钱,不计其数,甚至连朝廷的官员都为严嵩“孝敬”。
然而,严嵩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,尤其是当北方蒙古鞑靼势力逐渐强盛,对中原构成威胁时,严嵩却置若罔闻,疏于防备,导致明朝陷入严重的边境危机。
1550年,鞑靼要求明朝开放边贸,然而严嵩却命令将领不许与敌人交战,眼睁睁看着鞑靼军队烧杀掳掠,最终与敌人议和,令大臣们愤怒不已。正直的杨继盛提出抗议,结果被严嵩陷害,最后死于非命。
随着嘉靖对严嵩的厌烦加剧,终于在一次蓝道士借神仙之口向皇帝陈述严嵩种种罪行后,嘉靖下决心处理严嵩。经过一番操作,严嵩最终被削去官职,抄家,儿子也被处死。
这时,严嵩的命运彻底改变,从权倾朝野到落得如此凄凉的境地。
严嵩的故事可谓是“高处不胜寒”,他在风光无限的同时也埋下了无数的隐患。当权力滥用至极,最终只能自食其果。严嵩的结局无疑是对那些滥权者最有力的警示。
然而,关于严嵩的评价依然存在争议。有人认为他忠君爱民,知人善用,曾对明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;但也有人视他为历史上最为奸诈的权臣之一,直言他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
历史,最终会给出自己的答案。而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,谨记“天作孽犹可恕,人作孽不可活”。
你如何看待严嵩呢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。
(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则删)
发布于:天津市